集合近十位十年以上豐富工作經驗的資深心理師
心理師文章 ARTICLES
兒童與家庭 / 2025.10.01

心理師教你 5 個家庭情緒教育實用技巧!2026父母必懂


不曉得以下的情景您是否似曾相識?

「那是我的!」三歲的豆豆狠狠推開妹妹,搶回自己的玩具恐龍,妹妹立刻嚎啕大哭。客廳裡,媽媽第無數次嘆氣:「怎麼每天都要上演搶東西大戰?」

「我再也不要去學校了!」國二的小芸把自己鎖在房間,淚流滿面地滑著手機。原來,她發現同學們建立了一個不包含她的群組,裡面正熱烈討論著班遊的計畫。被排擠的痛苦,讓她覺得整個世界都在崩塌。

高三的阿杰盯著螢幕,臉色鐵青。他精心製作的創作影片,底下滿是酸言酸語:「這也敢說是原創?」、「笑死,根本超難聽」。憤怒和委屈交織的情緒,讓他忍不住用更激烈的言詞回擊。 



從幼兒的物權爭奪,到青少年的同儕排擠,再到網路世代的言語霸凌,這些事情所產生的情緒困擾都如影隨形地跟著不同年齡層的孩子。

其實,這些看似棘手的問題背後,往往反映出孩子在情緒的自我覺察、情緒管理、同理心、人際互動技巧,以及在面對挫折時的韌性上的不足。這也正是為什麼社會情緒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EL)越來越被重視 —— 它不僅能幫助孩子認識、接納並管理自己的情緒,更能培養同理心、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目錄:
  1. 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2. 為什麼父母必須帶頭做情緒教育?
  3. 家庭情緒教育 5 技巧
  4. 家庭情緒教育常見錯誤
  5. 社會情緒學習資源整理

什麼是社會情緒學習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社會情緒(Social emotions)意指受到他人思想、感受或行為所產生的情緒,像是尷尬、嫉妒、羞愧等,與單純由個人所產生的基本情緒不同(悲傷、幸福)不同,社會情緒的產生與他人互動關係密切。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一個著重在教導孩子學習情緒的方法,目的在幫助學生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發展同理心,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並做出負責任的決策。
 

SEL 的五大核心能力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SEL)是由美國「課業、社交與情緒學習組織」(CASEL)所提出的架構,包含以下五項核心能力: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能夠識別和理解自己的情緒,了解這些情緒如何影響行為。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尤其是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保持冷靜並持續努力。
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理解和同理他人的情感,尊重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並展現對社會正義的認識。
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建立和維持健康的關係,包括有效的溝通、合作和衝突解決能力。
負責任的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在各種情境下做出明智的選擇,考慮到行為的後果和他人的福祉。
 

心理師如何看待社會情緒學習


社會情緒學習(SEL)為什麼越來越重要?從心理師的角度來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到不同社會環境、人際的變化,因此而延伸出許多社會比較、自我懷疑、情緒壓力等問題。

若在成長的過程中,個體可以更理解自己在面對不同情境下所產生的羞愧、內疚、尷尬等情緒,理解這一切都是正常的,就更能在這些情境下冷靜並接受、包容自己擁有這些情緒,也對自己更有信心。

在與他人的互動上,個體也可以透過這些理解去尊重、包容他人的不同狀態,發展出同理的能力,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支持系統,未來也能夠在社會上有與他人擁有更和諧的互動。
 

為什麼父母必須帶頭做情緒教育?


從客體關係的理論中來看, 好的客體經驗會導致一個好的我經驗(good object-good me)。而父母是孩子在出生後第一個接觸與互動的人,也是孩子第一個接觸的客體,因此他們的行為和反應都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以下將歸納出 3 個關鍵,說明為什麼父母帶頭進行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情緒連結與安全感


你有聽過「面無表情實驗」(Still Face Experiment)嗎?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於 1970 年代進行了一項實驗,實驗過程中母親最初與孩子進行愉快的互動,但隨後變得面無表情,孩子一開始利用表情、聲音及肢體,企圖引起母親的關注,然母親仍無動於衷,最終孩子開始感到害怕及不安。

此研究 僅短短三分鐘,就看見當母親對於孩子情感忽視時,足以讓孩子感受到焦慮與絕望。此研究也帶出父母的情緒表達與連結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孩子特別在乎父母的情緒,他們很容易圍繞著父母的情緒轉,從而受到父母情緒的影響。

當父母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與孩子互動,孩子也能夠感受到這種情感的真實性,產生情感連結並感到安心。這樣的情感連結能夠增強孩子的安全感,使他們在面對外界挑戰時更有信心。

情緒識別與管理能力


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提出了 情緒教養(Emotion Coaching)的概念,其中除了幫助孩子學習覺察情緒外,更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 對情緒「辨認」與「命名」。

在兒童中心遊戲治療(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CCPT)裡也有同樣概念,除了反應孩子的行為外,更重要的是幫孩子「反應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現在究竟正在經歷什麼,以至於感覺到如此不舒服。

因此,若父母能在情緒教育中扮演「情緒教練」的角色, 透過示範和引導,幫助孩子學會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更能有機會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在未來面對更多不同情境或關係的挑戰時能夠更游刃有餘。 

建立正向的家庭氛圍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情緒發展至關重要。一項由蒙特婁大學及史丹福大學共同針對教養方式的研究指出, 吼叫雖然沒有實質上的身體接觸,長期下來也會嚴重傷害兒童腦部發展。


受到父母嚴厲教養的孩子,在大腦中調節情緒和焦慮的中樞(杏仁核與前額葉皮質)有萎縮的跡象,可能會因此增加罹患憂鬱、躁鬱的風險。

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如何面對衝突以及處理這些情緒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和諧的家庭關係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穩定的情感環境,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家庭情緒教育 5 技巧


從心理師的角度來看,家庭情緒教育是促進孩子情緒健康和社交能力的重要基礎。以下提供 5 個小技巧,期待能幫助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情緒教育:

1.  情緒標記與正常化


核心:用簡單、具體詞彙幫孩子把感受說出來,並告訴他「有這樣感覺是可以的」。
適用時機:孩子出現強烈反應時(如生氣、害怕、受挫、興奮);日常小事也可練習。
年齡層:2-12 歲皆宜,幼兒期尤其有效;青少年也適用但語氣需要更加尊重其自主性。
執行策略:(以下以幼兒-兒童年齡層示範)
先描述行為與線索:「你眉頭皺起、聲音變大,感覺你好像有些生氣/委屈。」
連結情境與需求:「喔~是不是因為剛剛哥哥拿了你的玩具,你覺得有點生氣,他沒有經過你的同意尊重你。」
正常化但不合理化行為:「我知道你好生氣,這很正常,但我們不能打人。」
注意:孩子可能在你說完後仍繼續哭泣或憤怒都是很正常的,父母需要保持耐心,持續地說出孩子的感受,直到孩子真正感覺到他的情緒被看見、被聽見、被重視。
切記跳過情緒直接講道理;只說「不要哭」而不處理感受。


2. 建立情緒工具箱與因應策略配對


核心:建立可視化「工具箱」,把調節策略分類並練習何時使用。
適用時機:孩子常卡在單一反應(哭、怒、逃避);需要替代行為。
年齡層:4-12 歲以實物化最有效。
執行策略
工具範例(按生理/感官/認知/社會):
生理:呼吸盒、喝水、伸展、捏舒壓球、洗臉。
感官:聽音樂、抹薄荷、安撫毯、聞喜歡的味道。
認知:自我對話卡(我能試一次)、重框架(這是練習不是考驗)。
社會:擁抱請求卡、找人陪同、暫離角落。
配對方法:用情緒強度 0-10 設「綠(0-3)/黃(4-6)/紅(7-10)」程度分類;紅區以安全與降低情緒強度為優先,不勉強一定要恢復平穩。
每週選1-2個策略在平靜時練習,讓策略平常化,讓孩子在情緒爆發時也能夠順利使用。


3. 情緒示範與修復(Rupture-Repair)


核心:展現情緒表達與事後修復,讓孩子知道即使發生衝突也可以嘗試修復關係。
適用時機:父母情緒失控後、對孩子說了重話、或親子有誤會時。
年齡層:全齡;對 6-18 歲最具學習意義。
執行策略:(以下以幼兒-兒童年齡層示範)
父母自我覺察與暫停:「我們現在好像太煩躁了,先喝水深呼吸,等一下(洗完澡或oo分鐘後)再說。」
示範修復語句:「剛才我(爸爸或媽媽)提高音量是我沒處理好壓力,嚇到你了很抱歉。我很想聽你怎麼看(怎麼想),我們一起想辦法,好嗎?」
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約定家庭暫停的小默契:一起喝杯牛奶/果汁、吃個水果或是輪流洗澡。
在這小段片刻當中平復情緒,傳達出「仍然彼此關心」的訊息(我雖然不開心但還是願意幫你倒牛奶、分享食物給你,因為你是我愛的人),暫停時間結束後再回來運用修復語句說出剛剛的感受。


4. 定期的「情緒時間」或家庭會議


核心:固定週期(如每週1次20-30分)談談最近遇到的不開心或衝突,建立名為家的情緒容器。
適用時機:一般日常生活;若遇到衝突頻繁或溝通斷線時更加需要。
年齡層:4 歲以上;青少年可參與制定議程與規則。
執行策略:(以下以幼兒-兒童年齡層示範)
流程:開場檢視情緒電量→分享本週一件好事與一個困擾→共想解方→結尾感謝。
規則:遵守「三不一停」原則-不打斷、不羞辱、不評價、可暫停;在說話時使用「我訊息」。


5. 同理遊戲


核心:在低壓情境練習辨識情緒與同理語句,增加「可用腳本」。
適用時機:日常通勤、用餐、睡前 5 分鐘。
年齡層:3-12 歲。
執行策略:(以下以幼兒-兒童年齡層示範)
透過繪本或當天的事件來進行練習,在繪本中可以說出該圖片人物或動物的情緒,若是分享當天發生的是,可以練習輪流說「我今天感到(情緒),因為(發生什麼事)」,下一個人則用同理的話語說「我聽到你剛剛說(發生什麼事),你可能覺得(補充更多對方的感受)對嗎?。
練習請求與我訊息而非指責,例如:「我覺得(很生氣又很難過),因為(你忘記我說的話),我需要(感到被放在心上)你可以(明天下班買一塊蛋糕給我)。你覺得這個方法可行嗎?」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風暴時,與其著急「息事寧人」,不如把握每個機會,幫助他們透過社會情緒學習,建立面對生活挑戰的核心能力。

家庭情緒教育常見錯誤


當一天的工作結束,父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卻看見孩子因功課或玩具爭執不休而開始情緒沸騰, 腦中立刻啟動「解決問題模式」: 講道理、下指令、要求立刻停止

然而此時,大人自己的情緒其實也在高檔運轉,大人的聲音不自覺地提高放大、用詞也變得尖銳,像在對孩子說「冷靜」的同時,身體卻傳遞著「我已經失控」的訊號。


也因此孩子接收到的不是安全與理解,而是壓力和威脅,造成場面更加僵持。在許多家庭裡,情緒教育就常常在這個「想把趕快事情弄好、把一切消弭掉」的中逐漸走偏

以下將彙整出個 3 個家庭情緒教育中常見的錯誤,幫助家長在協助孩子學習情緒的過程中避開這些陷阱。
 
1. 沒有先注意到並調節自己的情緒,就急著介入孩子的風暴

當大人的情緒沒被照顧,後續再好的道理都進不去。
 
2. 常出現看似善意的安撫,實際卻是阻斷孩子情緒的出口

孩子哭了、氣了、沮喪了,大人想讓不舒服趕快過去, 便脫口而出:「這有什麼好哭的?別生氣了,沒事的。」話些話語就原來是希望替孩子把門關上,希望外面風雨小一點,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 「我的感覺不被允許」。

當情緒被否定或縮小,孩子就學會在大人面前收起眼淚、換上一副「我很好」的面具;或是憋久了,某次就用更大的爆發來證明「我真的很難受」。

於是,家裡形成一種默契:可以談規矩、談成績、談安排,但不要談感受。這將會讓情緒變成不可觸碰的禁忌,失去了它本來應有的柔軟與連結。

 
3. 把情緒行為當成「不乖」來對待

孩子在公共場合崩潰、在家頂嘴、在作業上拖延, 父母下意識地貼上「故意」、「不聽話」的標籤,於是採取更嚴厲的方式:立刻制止、扣除權利、加重後果。

短期看似有效,場面安靜了;長期卻把真正的問題掩蓋了—— 孩子也許缺的是調節策略、轉換步驟、請求幫助的語句,或是承受壓力的練習機會。

當「不乖」成了唯一解釋,親子雙方都被困在裡頭:大人愈抓愈緊,孩子愈躲愈遠;誰也沒在其中受益。

 
把這三種錯誤放在一起看,會發現它們有共同的核心,就是忽略了情緒本身的功能與訊息。

大人忽略自己的情緒,失去帶領的穩定,進一步又否定孩子的情緒,斷開理解的機會;把情緒行為視為違規,只剩控制,沒有教學。

若當我們願意換一個視角,覺察「我現在在哪個情緒位置」,給自己一點緩衝,再去看到孩子的情緒訊號,幫他找到語詞與需要,並且利用這樣的機會讓孩子能夠學習處理自己的情緒。如此一來,家庭就會從一次次的風浪裡,慢慢長出真正的情緒韌性。

兒童心理諮商


桐.心理治療所-陪伴您走過生命的每個挑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社會情緒學習資源整理


桐心理治療所在這裡幫家長整理了 3 個台灣在社會情緒教育(SEL)領域實用且可信的資源與網站,提供有需要的家長做參考:
 

衛福部心理健康促進資源(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特色:提供情緒健康教材、親職教養手冊、情緒量表與社區講座資訊;不定期推出兒少心理健康推廣素材(海報、學習單)。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的SEL社會情緒學習教學資源分享平台


特色:該平台中整理了SEL五大核心能力(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及負責任的決策)的相關教學範本及分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Social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Center,SEED中心)


特色:由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支持,配合全球社會情緒學習與師生身心健康發展趨勢,推展社會情緒教育。可以透過表單填寫對於社會情緒講座諮詢、培訓工作坊或客製化課程之需求。
 

如果你有更多對於社會情緒學習的疑問或在孩子的情緒與行為教養上遇到了困難,需要更深入的一對一協助,誠摯邀請您洽詢桐心理治療所。

我們有需多專注於兒童諮商與親子諮商專業的心理師,很願意陪您與孩子一起建立更穩定、有溫度,也更有韌性的關係。
 


 

桐心理治療所
網頁設計威普網站

Copyright © 桐心理治療所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威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