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近十位十年以上豐富工作經驗的資深心理師
心理師文章 ARTICLES
兒童與家庭 / 2025.11.07

心理師帶你看懂兒童自閉症治療|家庭自閉症溝通訓練如何進行


 

兒童自閉症治療不只靠專業,更需要家庭陪伴。心理師帶你掌握自閉症黃金治療期與家庭溝通訓練技巧,了解孩子的內在世界,協助他在語言、情緒與社交發展上穩定成長。


你家也有類似的狀況嗎?當你終於在下班後的忙碌當中準備好晚餐,從一盤炒青菜當中夾了一些給孩子,希望他能夠吃一些青菜。
但孩子看了一眼立刻推開盤子,大喊道:「不要!不要綠色的!」。你接著試著換上白飯和雞腿,孩子卻仍皺眉說:「不要!不要!」。

你開始覺得身體有些發熱,煩躁與不耐的感覺漸漸變多,當你耐著性子又改拿出他最愛的蘋果切片哄他:「先吃這個好嗎?,還是你想要吃什麼呢?」,孩子嚐了一口卻又吐了出來,情緒開始變得激動,你的無力與無助感也越發升高,你搞不清楚孩子究竟想要什麼,而這些無法溝通的日常讓你感覺自己快要被壓垮…。


目錄:

  1. 理解自閉症: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出發
  2. 掌握自閉症治療黃金期
  3. 自閉症治療黃金期過了怎麼辦?
  4. 兒童自閉症治療 4 大面向
  5. 自閉症溝通訓練-家庭版
  6. 兒童自閉症治療 5 個常見問題
  

理解自閉症:從心理發展的角度出發


過去在 DSM-4 當中
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包含了:

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亞斯伯格(Asperger Sydrome)
蕾特氏症(Rett ‘s Sydrome)
兒童期崩解症(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 CDD)
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簡稱 PDD-NOS)


然而在新的修訂的 DSM-5  診斷準則改變了此一分類方式,將其
統整為自閉症光譜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單一診斷,並將蕾特氏症與兒童期崩解症移除至神經遺傳疾病的分類當中。

而這一個改變影響了我們看待自閉症的角度,不再用「病症」的方式去看待,而是用「特質」的角度去理解,就如同每個人成長後有不同的身高體重差異,抑或是前陣子經常討論的 MBTI 中 E 人、I 人代表外向或內向等。


有些僅有輕度特質的人可能會在某些事情上特別堅持或特別敏感(例如對食物的堅持或對強光、聲音敏感),但無傷大雅,你可能只會感覺他有點怪怪的,然而有些具有中重度特質的人可能在許多日常生活上會出現許多不便(例如過度專注自己的儀式,被打斷時會明顯生氣或沮喪)。

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幫助我們從他們需要的地方給予支持,而非將他們貼標籤成為有障礙或需要被「修好」的一群人。

接下來將從其認知、情緒、社交互動及行為上的特殊性,分別解析具有自閉症光譜障礙特質的人的幾個重要面向:

認知及語言發展的特殊性


自閉症兒童可能在某些認知能力上表現突出,例如記憶力或模式辨識,但在抽象思考、問題解決及靈活性方面可能存在困難。他們的認知發展通常呈現不均衡,可能在某些領域超前,但在其他領域落後。

社交發展的挑戰


自閉症的核心特徵之一是社交溝通的困難。心理發展理論認為,自閉症兒童可能缺乏對社交線索的敏感度,例如難以理解他人的情緒、面部表情或言語暗示,導致社交互動受限。他們可能偏好獨處或對社交活動興趣不高。

情緒調節與依附關係


根據研究大約一半以上的自閉特質孩子能建立安全依附,比例與一般孩子相近。

雖然他們可能表現出不同於典型兒童的依附模式,像是一般孩子會主動抱父母或透過肢體接觸尋求安全感,而自閉特質孩子可能只是悄悄待在父母附近,或在父母離開時表現焦慮不安

自閉特質孩子在社會訊號的理解與表達上常有困難,較少用眼神、擁抱或語言來表達情感,但他們仍可能透過靠近、例行活動、甚至依賴特定物品來獲得安全感。

行為發展的重複性與刻板性


自閉症兒童的重複性行為和刻板模式可能是他們用以應對環境壓力的一種方式。例如,
他們可能透過固定的日常作息或重複某些動作來尋求安全感

正向心理發展的觀點


現代心理發展理論逐漸由病理化的視角轉向正向視角,強調自閉症兒童的獨特性和潛能,此一視角也與開頭所提到的相似,用「特質」的角度而非「有障礙」

例如,他們可能在某些領域展現天賦(如藝術、數學或音樂),透過適當的支持和介入能夠幫助其實現個人發展。

掌握自閉症治療黃金期


兒童的
自閉症治療黃金期通常指的是早期發展階段,大約在 0 至 6 歲 之間。這段時間是兒童大腦發展最迅速、可塑性最高的階段,因此透過適當的早期介入和支持,可以顯著改善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社交、認知及行為能力

大腦的神經可塑性


出生時,大腦重量僅約成人的四分之一,但到了 6 歲,已經達到成人的 90%。 這不只是體積變大,而是神經元之間的連結(突觸)急速增加。

這些突觸連線,在孩子 7 歲之前會開啟「突觸修剪」以及「神經髓鞘化」兩個重要工作,修剪不重要、用不到的神經連結以及加速訊息傳遞過程。也就是指,孩子在前 6 年的每一次感受、互動、被看見與被安撫,都會在他的大腦裡留下「印記」。

因此在這個階段,若能透過豐富的多元感官刺激與生活經驗,即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更多有效的神經連結,改善其社交、語言及行為表現。


學習能力強


幼兒期是學習語言、模仿行為及適應環境的關鍵時期。自閉症兒童在此階段接受專業的介入以及家庭給予更多元的經驗與感官經驗刺激,就可以幫助孩子更容易學習溝通技巧、社交互動及情緒調節。

自閉症治療黃金期過了怎麼辦?


即使錯過了
自閉症治療黃金期(通常指 0 至 6 歲的早期介入階段),仍然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自閉症兒童改善生活品質和功能表現。雖然大腦的可塑性隨著年齡增長會降低,但透過持續的支持、訓練和適當的策略,仍然可以取得顯著的進步。

接受現實,重新評估需求


了解孩子的現狀:先透過專業評估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包括語言、社交、行為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現況。
設定適合的目標: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設定具體、可行的短期與長期目標,例如提升社交技巧或改善情緒管理。
 

持續進行介入與支持


即使過了
自閉症治療黃金期,持續的介入仍然有效,只是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和耐心。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介入方式: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針對特定行為進行強化訓練,幫助改善社交、語言和自理能力。
語言治療:即使語言發展較晚,仍可透過專業語言治療師協助,提升溝通技巧(包括口語和非口語溝通)。
職能治療:針對日常生活技能(如穿衣、進食)及感覺統合問題進行訓練,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環境。
社交技能訓練:透過模擬場景、團體活動或專業輔導,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與他人互動。
 

注重情緒與行為管理


自閉症特質的孩子可能容易面臨情緒失控、焦慮或行為問題,可以針對其需求做介入: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幫助孩子或成年人理解自己的情緒,並學習調節方法。
建立結構化的日常作息:穩定的日常安排能減少焦慮,讓孩子感到安全。
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PBS):通過分析問題行為的原因,設計替代行為和正向鼓勵策略。
 

發掘孩子的興趣與優勢


專注於強項:許多自閉症孩子在某些領域(如數學、音樂、藝術或記憶力)有特殊才能,幫助他們發展這些興趣不僅能提升自信,也可能成為未來的職業方向。
鼓勵參與活動:讓孩子參與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幫助他們發展技能並建立社交聯繫。
 

保持耐心與信心


進步是漸進的:錯過自閉症治療黃金期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取得進展,但每個微小的進步都值得慶祝。
避免自責:父母不應過度責怪自己,調整心態陪孩子面對與成長。
家庭參與及尋求專業協助:父母和家庭成員可以學習如何支持孩子,聯繫所在地的親子館或自閉症支持組織,獲取專業建議與資源。
 

兒童心理諮商


桐.心理治療所-陪伴您走過生命的每個挑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兒童自閉症治療 4 大面向


兒童自閉症的治療應以孩子的特質與能力需求為核心,協助他們在其所需的面向取得進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因此需要針對其發展階段和挑戰設計適合的介入方式,才能有效促進其生活品質與社會適應能力。

語言與溝通能力


根據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況,嘗試協助其練習語言表達、非語言溝通(如手勢、眼神接觸,或是使用圖片兌換溝通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PECS)增進理解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需求,減少因溝通引發的情緒問題,提升互動能力。

社交互動


幫助孩子學習與他人互動的基本技能,例如輪流、分享、觀察他人的情緒表情,並逐步建立人際關係,讓他們能更自然地融入團體生活。

感覺統合與行為調節


針對孩子的感官敏感度,幫助其逐漸適應環境中的感官刺激(如聲音、光線、觸覺等),同時利用替代行為或物件改善其重複性行為及情緒控制,幫助他們在不同情境中更穩定地表現。

日常生活技能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穿衣、進食、如廁等,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獨立,提升自信與生活適應能力。

家庭版自閉症溝通訓練 6 技巧


自閉症幼兒的家庭日常生活,扮演著幫助孩子發展溝通能力的重要角色。家庭成員的支持與參與,不僅能幫助孩子提升語言與非語言溝通能力,也能減少因溝通障礙引發的情緒問題。以下將針對家庭的
自閉症溝通訓練提供建議:

自閉症溝通訓練 1 營造支持性溝通環境


減少干擾:在與孩子溝通時,盡量選擇安靜、無干擾的環境,避免過多的聲音或視覺刺激。
使用簡單語言:以簡短、清晰的句子與孩子溝通,讓他們更容易理解。
放慢速度:適時放慢語速,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理解和回應。
 

自閉症溝通訓練 2 結合非語言溝通


多用肢體語言:搭配手勢、表情和動作來輔助語言溝通,幫助孩子建立語言與行為的連結。
眼神接觸:在溝通時,鼓勵孩子與家人進行眼神接觸,但不要強迫,應以自然的方式引導。
視覺輔助工具:使用圖卡、手繪圖或電子溝通設備,幫助孩子表達需求或理解指令。
 

自閉症溝通訓練 3 以遊戲促進溝通


模仿遊戲:模仿孩子的動作或聲音,吸引他們的注意,並鼓勵他們模仿回應。
輪流遊戲:設計需要輪流進行的遊戲(如丟球、拼圖),幫助孩子學習等待和互動的技巧。
角色扮演:透過簡單的角色扮演遊戲(如扮演醫生或店員),練習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場景。
 

自閉症溝通訓練 4 鼓勵主動表達


等待孩子主動:不要急於幫孩子完成所有事情,給予適當的等待時間,讓他們嘗試主動表達需求。
提供選擇:用選項的方式(選項都要是主要照顧者能夠接受的)引導孩子表達,例如「你想要蘋果還是香蕉?」並鼓勵他們用語言或手勢回答。
回應所有表達:即使孩子的表達不完整或不清楚,也要給予積極的回應,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鼓勵。
 

自閉症溝通訓練 5 強化正向溝通行為

即時獎勵:當孩子嘗試用語言、手勢或其他方式進行溝通時,立即給予讚美或獎勵(如微笑、擁抱或喜歡的玩具)。
忽略負面行為:當孩子因溝通困難而出現哭鬧或其他問題行為時,避免過度關注,給予時間平復,並在事後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方式表達。
 

自閉症溝通訓練 6 父母與家人的角色


一致性:家庭成員之間應保持一致的溝通方式(也可以與學校保持相同的方式,例如使用 PECS 時家裡與學校都可以同時使用),增強孩子學習的機會與成效,也避免孩子感到混淆。
耐心與包容:尊重孩子的發展節奏,避免過度催促或施壓。

兒童心理諮商


桐.心理治療所-陪伴您走過生命的每個挑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兒童自閉症治療 5 個常見問題


以下 Q&A 涵蓋了語言發展、治療時機、社交能力、重複性行為及家庭角色等
自閉症治療的核心問題,期待能更幫助家庭了解自閉症孩子的需求與可以提供的支持方式。

Q1. 自閉症的孩子一定會說話晚或不說話嗎?


A: 不一定。每個自閉症孩子的語言發展情況不同,有些孩子可能完全不說話,有些則可能在語言方面進展較慢,但也有孩子會發展出良好的語言能力。

重要的是理解「語言」不是重點,「溝通」才是孩子關鍵。避免執著於口語說話,即使是非語言溝通(如手勢或圖片)也能成為有效的表達方式。

Q2. 自閉症治療是否只能在早期進行?如果錯過黃金期怎麼辦?


A:雖然早期干預(通常在 0 至 6 歲)效果最佳,但
自閉症治療並不限於早期。即使錯過了自閉症治療黃金期透過持續的介入,仍然可以幫助孩子改善溝通、行為和生活技能。重點在於根據孩子的特質和需求設計適合的支持方案。

Q3. 自閉症孩子是否能建立人際關係?


A: 可以,但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導和練習。自閉症孩子通常在社交互動方面面臨挑戰,例如理解他人的情緒或表情。透過社交技能訓練、角色扮演遊戲和團體活動,可以幫助孩子逐步學習輪流、分享和觀察他人情緒的能力,進而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Q4. 自閉症孩子的重複性行為需要被制止嗎?


A: 不一定要完全制止。重複性行為是自閉症的常見特徵,有時可能是孩子自我安撫或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可以思考孩子的重複性行為是否會對其日常生活、對他人或是在其成年後造成困擾。

例如小時候透過吃手指來安撫自己,但這件事在 5 歲可行,15 歲時就不樂見。可以協助引導孩子用其他替代或更適合的方式來表達與調節情緒。

Q5. 家庭可以在自閉症治療中扮演什麼角色?


A: 家庭是
自閉症治療的核心支持系統。家人可以透過建立一致的溝通方式、參與日常訓練、提供穩定的環境,幫助孩子提升語言、社交和自理能力。此外,父母可以參加親職教育課程或團體,學習更多有效的介入策略,並透過耐心與愛陪伴孩子成長。

兒童心理諮商


桐.心理治療所-陪伴您走過生命的每個挑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桐心理治療所
網頁設計威普網站

Copyright © 桐心理治療所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威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