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近十位十年以上豐富工作經驗的資深心理師

心理師文章 ARTICLES

關係 / 2012.09.11
淺談異性關係 —我要結婚嗎?


淺談異性關係 —我要結婚嗎?

歐吉桐 臨床心理師口述

熊思嘉 實習心理師文字整理

佘柏龍‧蔡桂根心理系見習生錄音整理

2012/09/11

 

當男女到達適婚年齡時,容易受到父母‧親戚‧朋友…甚至社會壓力,搞的好像不結婚就是錯誤的選擇,更多人是隨意的結了婚,也很隨意的離了婚。或許很多人曾想過為什麼要結婚?結婚有什麼意義?如果說結婚只是怕寂寞想找個伴,那麼同居是否也是一個好選項。然而什麼樣的條件會影響到結婚呢?離婚不是壞事,但是,結婚前先想清楚,或許更可避免不要的痛苦。

歐吉桐心理師指出影響是否結婚的因素很多,父母親的婚姻品質與狀態(穩定、爭執不斷、家庭暴力…)及相處模式、對自己性別的認同(中性?異性?)、社交能力、獨立自主的能力、對婚姻關係的承諾、是否可為個人負責為他人著想、準備好去照顧另一人的需要。如果對異性有過度的期待與想像、或有不適當的應對模式,個人可能無法很現實又客觀的去對待異性,容易在關係裡面卡住。例如受過家暴的孩子在長大後,有可能會把對父母的恐懼投射到配偶上,變成對配偶的恐懼,導致這段關係處在不安全、不平等的狀態下。婚姻不是在挑石頭,不是要從一群人當中挑出一個最符合自己理想的人。親密關係是很複雜的,並不是看對方的人品或成就有多好,就是適合成為自己的結婚對象,兩個人是否能合諧相處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從交往過程中去了解對方的想法及需要,這是要花很多時間。在相處的過程中,會有開心、失望、生氣等各種情緒。我們應該要去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是其中一人犧牲自己換來的,還是雙方共享這樣的情緒。有些人在莫名其妙的情況下分手,就是因為沒能夠敏感到對方的情緒。另一伴不是一件附屬品,他/她是有想法有情緒的人。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跳出關係,從外面去檢視這個關係是好的,還是不愉快的,是健康的或是不健康的。

歐吉桐心理師分享自己的經驗說:「結婚是對彼此的承諾,對自己的承諾。我想跟這個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對方讓我想用結婚這個方式去定義我們的關係」。最好的情況是,我願意為對方做些事,對方也願意為我做些事,這相處的過程是可以溝通,可以了解,可以感覺到這個關係是平衡、互惠、安全的。

萬一,自己認為目前還是不適合結婚,也不是一件見不得人的事。任何事都有其利弊,想清楚之後並接受該決定,至少把自己照顧好,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功課。

桐心理治療所
網頁設計威普網站

Copyright © 桐心理治療所 All Rights Reserved.    網頁設計威普網站